7月2日一大早,記者來到太山植物園瀕危珍稀植物引種馴化基地。進入基地,開闊的園區滿眼綠色,被分成水生植物引種區、瀕危珍稀植物引種區、藥用植物引種區等8個區域。
雖是清晨,但日頭毒辣,田里一個頭戴草帽的人正貓著腰忙碌著,他就是2010年市園林局第一次引進的兩個博士中的一個——任保青博士。
“把打造太原太山植物園作為終生信仰。”任保青說出了自己的夢想。
任保青是當時村里考出來的第三個大學生。對大山的熱愛自兒時就萌發,從小立志考取農業大學,只為更好地幫父母種地,減輕他們的負擔。帶著這個簡單的想法,他考上山西師范大學生物學教育專業,攻讀了四川農業大學森林培育學專業的碩士。學習期間,他走遍了祖國名川大山,積累了對植物的認識和了解。研究生期間,任保青致力研究世界性分布樺木科榿木屬植物的分類學研究,考上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博士時,很幸運和導師研究的課題一樣。中科院博士一般3年至4年就可畢業,為把課題完成,任保青讀了5年,相當于用了8年時間研究同一個課題,并在國外一個權威雜志《分子生態資源》上發表了論文。“這個專業課題較復雜,屬于基礎性研究,是為進一步合理利用資源提供科學依據。”持續8年的鉆研在任保青看來卻充滿樂趣,“對植物追根溯源需要查閱很多先輩研究的成果資料,像在與古人對話。”
2010年,任保青得知太原要建植物園,認為自己多年研究終可學有所用,拒絕了南方大城市的高薪聘請,毅然歸來。去年4月,太山植物園瀕危珍稀植物引種馴化基地建設期間,任保青和大家一起奮戰在工地,1300平方米的植物研發部實驗室拔地而起,陸續配備了低溫冷凍離心機等先進科研設備。近兩年,他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對山西本土珍稀瀕危植物的引種研究上,除了在基地的地頭上、實驗室里,大部分時間都工作在山里,時常露宿野外。“人說山西好風光,確實如此。中條山是華北地區生物多樣性中心,五臺山有華北第一峰,西邊呂梁山,東邊太行山,山西的科考環境很好。”但他也道出了擔憂,“隨著很多珍稀植物逐漸被人們發現藥用和經濟價值,人們進山濫砍濫伐,破壞漆樹、紅豆杉等野生珍稀樹種,讓人看了很心疼。我研究珍稀植物的引種馴化,也是為了讓野生珍稀植物在圃地擴繁培育,從而為將來更好地利用它們提供科學參考依據,提供人們對這些植物的認知能力,希望大家都來保護野生資源。”
幾年間,他發現4種山西植物的新品種,默默做著山西植物的本底調查研究。“在我國22個大型城市里,只有太原沒有植物園,植物園也是申報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必備條
件之一。目前,在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,我列出山西瀕危植物45種,已初步引種32種,我的青春能奉獻在這里,為太原建設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作貢獻,我很自豪。”(記者孫達佳)